《培养写作能力的“学评式”语文课例研究》公开课《河中石兽》
作者: 李欣宏 | 发布时间: 2019/5/22 15:07:31 | 1430次浏览
《河中石兽》第二课时教案
【教学目标】
1.读准字音,识记并积累文言词汇。
2.理解文章内容,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
【教学过程】
一、导入
同学们,上节课我们一起疏通了字意、句意,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,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《河中石兽》。
二、积累文言词汇
谁来说一说你了解的一些文言现象?—通假字、一词多义、古今异义、倒装句、判断句......
下面分组合作一起总结本文中的一词多义、古今异义词、倒装句等文言现象
三、走进文本
【找一找】
1.这个故事主要围绕一件什么事展开?——寻找石兽
出现了几个人?——僧人、讲学家、老河兵
最后按照谁的方法找到了石兽?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?
【画一画】
2.一般在河里丢东西都去哪里找?——下游
那老河兵为什么去上游找呢?理由是什么?把老河兵的话转化为图形(简笔画)来展示。
3.那么僧人在哪里找的呢?结果怎么样?
讲学家在哪里找的?理由是什么?
僧人们觉得这个理由怎么样?——众服为确论。书上没有揭示结果,你们猜想结果是什么?
4. 齐读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理由,找找有什么异同?(为什么老河兵能找到,将学家找不到)?
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,忽略了流水
既有理论又有实践,准确把握了流水、石兽、泥沙的性质及相互关系
5. 从找石兽的过程中,你觉得三人有怎样的人物形象?
僧人:考虑不周,忽而原地打捞,忽而沿河而下,代表的是不经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。
讲学家:空谈事理,不切合实际,代表的正是“据理臆断”的态度
老河兵: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,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,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。
【变一变】
6. 老河兵对二人的做法有一句评价:
求之下流,固颠; 求之地中,不更颠乎?
求之地中,固颠; 求之下流,不更颠乎?
求之下流,固颠; 求之地中,亦颠。
7.纪昀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,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,又常常对所叙内容加以讥讽和评论。
文中从哪些地方还可以读出作者讲学家的嘲讽?
8.文章中写到了两次“笑”,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?
讲学家的“笑”,是自以为懂得“物理”,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。
老河兵的“笑”,则是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,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
尔辈不能究物理
【填一填】
9.对整件事有什么评价?
然则天下之事,但知其一,不知其二者多矣,可据理臆断欤?
然则天下之事,但知其一,不知其二者多矣,不可据理臆断, 。
把自己的收获填进去。
要透过现象看本质;实践出真知;要多元化思考;不能随意嘲讽别人